寫在前面
 
 
    自從看過馬伯庸先生的《怎樣讓大明變透明》,把明代枯燥乏味的戶籍制度,讓人看的欲罷不能,我就在想如何讓生硬的吳簡變得更好閱讀,在PTT三國版討論出米簡復原時,TACH1BANA版友曾提及,現在並沒有將吳簡的研究成果向大眾簡明介紹的歷史普及讀物,學術界論戰很多,但普羅大眾對其一點興趣也沒有,就是一堆陳年舊帳。
 
 
    而吳簡的本質跟大明的戶帖、賦役黃冊很接近,因此我意圖仿效馬伯庸先生,把我歷年來閱讀與思考的內容盡量淺顯化書寫,這是我新嘗試的作法,內容可能不如人意,請多多包涵。
 
 
    針對學界論戰諸多內容,我不會一一列出各家看法,只選擇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如果有不同想法,歡迎一起腦力激盪,我的看法僅是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
 
 
 
 
    西元280年,在晉國浩大攻勢下,孫吳滅國,最早到建業的王濬接受孫皓投降,免不了來場負荊請罪、解縛慰勞的亡國大戲。[1]
 
 
    王濬此次滅孫吳帶來的兵,很多是在巴郡太守期間救活的士兵,為什麼說是他救活?長年的戰爭,讓巴郡這個與敵區接攘之地苦不堪言,徭役之重讓當地生男不但無喜,反而溺殺成風,因為實在太苦了。
 
 
    他接任巴郡太守後,嚴其法條、寬其徭課,對生育扶養皆有優待,使巴郡群眾喘口氣,不被賦役壓誇,人們要的不多,只求平安溫飽,孩子順利長大,但在連年戰爭下,都成奢求,秉公執法、賦役稍寬,即能讓人感恩載德,當接到詔書要統兵出征時,這批因他政策救活的小男孩已經長大成人,成為征吳主力,其父母戒訓他們說:「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2]
 
 
    他到達建業後,沒被眼前的繁華炫目,而是靜靜的把記載孫吳戶籍田地的圖籍好好收藏,並且軍隊記律奇好,府庫封存、與民無擾,快馬加鞭把孫皓跟大捷的內容送往京師,想不到等待他的卻是一場政治風暴。[3]
 
 
    王濬這個人很有趣,羊祜當初要重用他時,他姪子勸他:「濬為人志大,奢侈不節,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羊祜則講:「濬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4]從事後看,兩個人講的都沒錯,如果能順著毛摸,他是個很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如果戳中雷點,他個性裡自大偏執的部份很難節制,這場政治風暴正好能看出他的雙向性。
 
 
    多路伐吳中,王渾遇到的抵抗最強,結果最後功勞都被王濬搶走,心有不甘,因此告他不受節度,晉武帝知他無辜,但為皇家威嚴,還是下詔訓斥一番,王渾眼看無果,謄寫王濬寫給周浚(時任揚州刺史)的公文,上告王濬私吞孫吳秘寶,王濬上自白書的內容頗長,文中自然極陳無辜,裡面寫到當時周浚到孫吳宮中時,他跟記室吏正在視查簿籍,如果財寶不見,一定是周浚自肥。
 
 
    他也寫到軍市的運作,皆有伍任證左,明從券契,違犯法令被處斬的有13個,反倒是抓到20幾個不明人士,交給周浚後沒有下文,懷疑這些人是他所派,從此處能看出為何他的部隊可以與民無犯,受到券契約束,不得姿意妄為。[5]
 
 
    兩方互告,王渾勢大,加上王濬自以為征吳功大,仗氣凌人,得罪頗多,本來量刑頗重,幸好晉武帝是個明白人,特意迴護,不但無過還有功,自此他跟王渾勢同水火,見面都嚴加戒備深怕被害,經歷過這遭,他很怕成為第二個鄧艾,因此放縱於錦衣玉食,盡情享受人生最後時光。[6]
 
 
    王濬雖愛財,更愛國。他明白,孫吳的投降,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對於即將到來的統一政權,什麼才是至關重要。當周浚等人汲汲營營於財寶時,他詳實處理、記錄乏味的各類簿籍,孫吳所領行政區有幾個?州4、郡43、縣313;人口多少?戶52萬3千、吏3萬2千、兵23萬、男女230萬;庫存物資呢?米穀280萬斛、舟船5千餘艘。[7]有這些,賦役才有著落,政務方能推上正軌,一隻隻簡牘上面所寫,不止文書,更是──天下!
 
[1](天紀四年)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晧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三國志‧孫皓傳)
[2]除巴郡太守。郡邊吳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養。濬乃嚴其科條,寬其傜課,其產育者皆與休復,所全活者數千人。
又杜預表請,帝乃發詔,分命諸方節度。濬於是統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傜役供軍,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晉書‧王濬傳)
[3]壬寅,濬入于石頭。晧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偽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壘門。濬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于京師。收其圖籍,封其府庫,軍無私焉。帝遣使者犒濬軍。(晉書‧王濬傳)
[4]語出晉書‧王濬傳
[5]渾又騰周浚書,云濬軍得吳寶物。
濬復表曰:……周浚以十六日前入晧宮,臣時遣記室吏往視書籍,浚使收縛。若有遺寶,則浚前得,不應移蹤後人,欲求苟免也。……又臣將軍素嚴,兵人不得妄離部陣間。在秣陵諸軍,凡二十萬眾。臣軍先至,為土地之主。百姓之心,皆歸仰臣,臣切敕所領,秋毫不犯。諸有市易,皆有伍任證左,明從券契,有違犯者,凡斬十三人,皆吳人所知也。餘軍縱橫,詐稱臣軍,而臣軍類皆蜀人,幸以此自別耳。豈獨浚之將士皆是夷齊,而臣諸軍悉聚盜跖耶!時有八百餘人,緣石頭城劫取布帛。臣牙門將軍馬潛即收得二十餘人,幷疏其督將姓名,移以付浚,使得自科結,而寂無反報,疑皆縱遣,絕其端緒也。(晉書‧王濬傳)
[6]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後所被七詔月日,又赦後違詔不受渾節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豪強所抑,屢為有司所奏,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帝每容恕之。
濬曰:「吾始懼鄧艾之事,畏禍及,不得無言,亦不能遣諸胸中,是吾褊也。」
王渾詣濬,濬嚴設備衞然後見之,其相猜防如此。
濬平吳之後,以勳高位重,不復素業自居,乃玉食錦服,縱奢侈以自逸。(晉書‧王濬傳)
[7]晉陽秋曰: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三國志‧孫皓傳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財政史 三國 吳簡
    全站熱搜

    asdf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