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肇章案
                                                                                
蔣一方面需要地方豪紳來推行田賦徵實,豪紳在推行過程中假公濟私是常態,畢竟不給利益誰會替蔣工作?徐堪把基層人員納入徵糧體系,造成國府行政費用猛增,根據張公權書中所寫,行政開支從1940年占總支出4%,到1941~44年期間的1/3強,除了通膨因素外,各種管制措施和組織擴充皆需要人力,國府原有的行政人員並不能應付
                                                                                
尤其在田賦徵實這塊,推動時很多延續過去清代方法,各縣市的糧食管理機構委員九人,除縣長、財務主管、糧食主管、商會主席及糧食同業公會主席為當然委員,其餘由縣長遴選公正仕紳。中央可控制只有縣長、財管和糧管三人,與其說縣長選仕紳,不如說仕紳選縣長,沒有豪紳支持,縣長只是空架子。
                                                                                
縣級架構如此,基層更受胥吏擺布,劉善述在〈論改善田賦徵收制度〉(收錄在《田賦征實》四)中詳述
"考各縣催徵田賦人員,不外1.櫃書;2.里書;3.催徵警。櫃書權力最大,每縣人數三人至六人,里書直屬櫃書管轄,名義上雖號里書,實際上數里始有一里書,彼等負實際徵收之責,對於糧戶最為熟悉;催徵警即武裝催徵人員,由縣府名義派出,直接受櫃書之指揮,里胥下鄉催徵時常率此等催徵警,簇擁前往,威風凜然,苛索勒詐,無所不用其極。
                                                                                
此等催徵人員,代有師承,盤據稅務,自成系統,尤以攜串遊徵,洵至胥吏鄉紳,溝通作弊,包攬把持,欺壓鄉民,言之殊堪痛心!今雖改易名稱,然營私舞弊,一仍舊貫,此等催徵方法,如不急謀改善,實無以廓清積弊與民更始。徵課租稅,納稅者規避積欠,為常有之現象,田賦徵收,亦難獨免。"
                                                                                
田賦徵實實物繳納手續略圖



                                                                                
蔣只能在徵收辦法儘量減少上下其手的空間,對於徵稅結構莫可奈何,但民怨還是要處理,只好再祭出公子獻頭,1941年12月5日《大公報》(重慶)刊出一則消息〈制裁囤積居奇 成都一帶逮捕不法同人多名 經濟會議決依法嚴辦〉


                                                                                
所抓人員很多跟劉航琛有關,報導中的川鹽銀行、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劉皆為董事長,他利用銀行資本將川閥、地方豪紳和中央要員結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網絡,而銀行周轉不少跟他為糧政要員握有的權力有關,蔣有意借此案敲打劉與川閥,要他們收斂,對方也不好惹,雙方就此展開一系列攻防。


                                                                                
先來說明此次主要的涉案人
                                                                                
吳肇章
袍哥出身,袍哥會也就是哥老會,為清代著名的秘密結社組織(現代的黑道),吳是新都縣袍哥領袖(角頭老大),藉著結拜兄弟冷開泰(成都扛壩子,孔祥熙助手)結識劉航琛,在新都呼風喚雨,曾因縣長不如己意動用關係將人趕走,新縣長一到任立刻加入袍哥會,以示對吳的尊重。時任川康平民銀行新都辦事處主任及川省第一區民食供應處顧問

陳仲虞
陳國楝(時任省參議員,劉文輝代言人,郫縣頭面人物)侄子,時任川鹽銀行郫縣辦事處主任
                                                                                
葉柳溪
時任福川銀號營業主任,業務實際負責人
                                                                                
開局
主場:成都行轅
時間:1941年12月~1942年3月
雙方成員:
嚴懲派:蔣
輕判派:省、縣府
                                                                                
時間軸
1941
11/24 成都經濟檢查隊(以下稱經檢隊)搜索郫縣、新都一帶,拘提吳肇章、陳仲虞、葉柳溪等人至行轅
12/05 省府派軍法官到郫縣查扣帳本、傳訊涉案人
                                                                                
1942
1/03  〈戴笠呈蔣中正擬請手令主辦機關嚴懲吳肇章等囤積大宗糧食案與擴充經濟檢察組織注意解決民食及加強控制四川軍事〉
1/07  省府傳達郫縣中央電令「限一星期內處決,非嚴懲不可」
                                                                                
1/14  郫縣電令省府「縣府無案可稽。可否即請行轅懲辦,以示昭重」
                                                                                
1/29  省府回電郫縣,囤糧案由行轅辦理;囤積日常用品與地方金融機構違法由縣府辦理,待行轅處理完畢,其餘犯法事項的相關證物將交由縣府
                                                                                
2/24  省府回電郫縣「正在擬判中」
                                                                                
2月底 宣判吳15年徒刑,陳9年
                                                                                
縣府根本不想得罪地方,如果不是經檢隊來抓人,縣府會視而不見,中央又電令要嚴懲,只好把責任推給省府,藉由公文往返以拖待變
                                                                                
省府主席張群的政策就是和諧,對地方本就容忍,出事後冷開泰、川閥對他施加極大的壓力,所以他也是以拖待變,希望重重拿起輕輕放下,在蔣多次手令施壓下,只好判吳、陳兩人較輕的徒刑
                                                                                
蔣非常不滿意行轅的判決,此案不但普羅大眾連中共都關注,戴笠在上呈的內容中提醒蔣「查而不辦,無異打草驚蛇;辦而不嚴,亦不足以懲一儆百。蓋非徒不能
解決問題,且適以增張囂勢也」,並建議如果行轅礙於地方關係,可移送軍法執行總監部辦理,從判決結果看既然地方沒辦法處理,只好由中央出手了


攻殺

  主線 支線
主場 軍法執行總監部 成都行轅
時間 1942年3月~10月 1942年3月~8月
兩派

嚴懲派:蔣

輕判派:何成濬

嚴懲派:蔣

輕判派:張群

時間軸    
3月 移交吳肇章等人送軍法執行部複審  
3月下句   陳國楝、朱國華(時任郫縣商會主席)組織民眾示威抗議
4月   經檢隊接獲線報,陳、朱意圖武裝搶糧,通報中央,蔣電令行轅逮捕陳、朱等人
4/25   〈陳國楝、朱國華解渝與吳肇章陳仲虞案併訊嚴辦電
6/27 葉柳溪突發急病  
7/03 葉柳溪死亡  
7/08 軍法審判組上簽呈給何成濬 〈為電請將陳國楝等囤積食居奇一案解部併辦由〉
7/13 總監部上可否通知家屬領回遺體簽呈給蔣  
7/24 蔣批示:可  
7/25 提審吳肇章、陳仲虞  
8/17  

張群回電「詳加調查尚無事實證據」

蔣批示「據稱既未查獲實征,可暫免予逮解」

9/21

蔣手令「吳紹(肇)章案是否遵令嚴辦,希速查復」

9/26 〈奉交成都行轅判決吳肇章等囤積糧食居奇一案擬具意見簽請核示〉
10/03 蔣批示:「吳肇章案重大且延誤期多時,應即槍決,勿再延誤。陳仲虞判無期徒刑,並罰作苦工。」
10/12 〈吳肇章事何成濬10月12日函〉
10/14 吳肇章槍決
10/17 吳仲虞入監服刑

 

 

 


 

地方拖延之時,陳國楝利用政商網絡將封存米糧分批製成倉單低價預售給散戶,因此郫縣許多人關心此事發展, 1942年3月19日成都《新新新聞》突然刊登封存米糧將平價販售,群情頓時洶湧,3月20日在朱國華組織下,在郫縣封存米糧處陳情抗議,縣府立刻派人安撫並急電成都行轅
                                                                                
3月23日又聚眾抗議並有人持有槍隻,「剛好」此時行轅派人了解事件經過,中央政令難以違抗,地方又有擴大事端的疑慮,先虛與委蛇,朱國華則去成都「請願」,拿到糧政局長康心如的便函,行轅在談判中進退失據,只好違背中央政令,答應地方的請求
                                                                                
陳國楝並留有後手,朱去請願時沿路連絡袍哥,並用金錢收買貧民,如果行轅不答應,就動用武力搶糧,經檢隊接獲線報,急電中央應處以死刑,蔣下令行轅逮捕陳、朱等人,並交由總監部一併辨理
                                                                                
但行轅沒有交人,7月何成濬發電文給張群詢問此事,張群8月回電何說此事已解決,並已報告蔣,報告稱此事僅是地方流言,查無實據,反把矛頭指向經檢隊,指責他們擾民,已指示持續「偵查」朱國華;陳國楝是地方政商名流,「歷任軍職」,請蔣免於逮捕。張群的態度表明最高辦到朱國華,要動陳國楝恕難從命,蔣只好放手
                                                                                
陳國楝此局大獲全勝,首先將許多不相干平民用利益趨使他們關注此案,再動員媒體散布消息,形成輿論壓力,要硬幹也保有實力,對張群的心理抓的很準確,縱然蔣挾中央政令,依然節節敗退,最終只得讓步


回過頭來看吳案,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吳相湘(歷史學者)在〈何成濬善作調人〉中評價他:〝何成濬是一軍人......既善於人交,又樂予助人......這一「人和」在他協助國父孫先生,及今總統蔣先生與黃克強先生進行國民革命,統一全國的工作上發生重要功效。〞引自《民國百人傳》第二冊(1979),根據何的性格,注定吳案又有一番波折
                                                                                
何一開始也是以拖待變(此案的SOP),拖了三個多月,案情要突破葉柳溪是關鍵,畢竟他不像吳、陳兩人有強大靠山,實務上大多是他操作,但何一直沒動作,在6月底突發急病,一個禮拜後宣告死亡,看守所立刻上呈,軍法審判組派人驗屍只做外觀病理分析,就下判斷「委係生前患病死亡,餘無別故」,審判組上簽呈給何,問是否要上簽呈請示蔣後續如何處理,何告知:可,上簽呈後蔣對此也沒表示任何意見,可能蔣認為已經透過「國家動員會議」充分告知此案該如何判,只要照做即可,明顯低估何受到的壓力
                                                                                
1942年3月29公布〈國家總動員法〉後,「國家動員會議」成為國府戰時經濟控管的主管機關,7月10日國家動員會議針對行轅的判決提出意見書給軍法總監部參考,認為吳具有公職身份,犯情重大,理應判處死刑;陳僅對私人謀私,忽略職務謀私的刑責,理應重處。蔣在吳案跟郫縣群眾事件後對行轅已有疑慮,何又遲遲沒動作,預先透過意見書告知,以免意外
                                                                                
該來的躲不過,意外還是發生了
                                                                                
在葉死亡後,不管是營救的人還是何都鬆了一口氣,審理時吳、陳兩人把罪都往死人身上推,執行業務一切皆是葉一手包辦,兩人毫不知情;冷開泰是孔祥熙在川省的得力助手免不了要幫吳案講話,並且冷開泰透過關係,買通蔣的待從副官,人情壓力讓何要謹慎以對。

 

蔣看何拖延只得直接用手令訊問,何在接到手令當天的日記寫到:「此案成都行轅原判徒刑十五年,委座謂為太輕,令解本部再訊。本部審判組以吳無公務員身份,行轅判十五年,已較其罪情為重,再減輕,則違背委座意旨,加重又於法理不合,頗以為難,故遲遲未決定,今委座既如此注意,恐終不能邀允也。」

何的看法是行轅判決已經過重,但蔣不滿意,只好再加重兩人的判決,但留他們一命,何提出的意見書最後判吳無期徒刑、陳十二年徒刑,至於封存米糧則與行轅派人前往當地確認合法與非法的倉單
                                                                                
蔣簽示的批呈直接下令處死吳,陳判無期徒刑,對封糧直白「此乃明明舞弊」,何在10月12日再面見蔣,為此事做最後努力,但蔣態度堅決,只得下函「今晨謁見委座,吳肇章事絕無挽救之望,可即辦理」
                                                                                
10月14日吳肇章槍決,17日陳仲虞入監服刑,事情就此結束?

抗戰時國府與地方就糧價的角力(二)

arrow
arrow

    asdf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