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都採通同字或同義詞,不另說明,標點符號則是為行文方便。大多是考古的簡牘或文物,主要是各簡的日書跟居延、懸泉、肩水金關漢簡內容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觀念,雖然中國天干地支發展很早,但十二時制的觀念後期才成為主流,一開始的時制很混亂,最主要是兩種時制分別為十二時制及十六時制,由於出土的居延、懸泉、肩水金關漢簡數量不少,所以西北地區可以比較肯定的講是用十六時制,至少從官方文書來看,西漢政府推行是十六時制
 

懸泉漢簡有一簡是三十二時制的記載
十月十二月
平旦日出,二干至蚤食,食時至食坐,日未中至日中,日失至蚤餔,餔時到餔坐,
下餔至弘時,日未入至日入,昏時至定昏,夜食至人定,幾少半至夜少半,
夜過少半至夜幾半,夜半至過半,夜大半至大晨,雞前鳴至中鳴,後鳴至幾旦
經過與居延漢簡、肩水金關漢簡、敦煌漢簡做比較(參考《懸泉漢簡研究》記年與時稱)

 

去除掉使用頻率低於10次的名稱,再排定順序從早到晚為
平旦(約為4點半至6點,以此類推)、日出、蚤食、食時、
日未中、日中、日失、餔時、
下餔、日入、昏時、夜食、
人定、夜半、雞鳴、晨時
其他還有各簡中獨有的時稱就不一一列舉
                                                                                
而日書裡面可以看到是十六時制與十二時制都有
先從《睡虎地秦簡》日書來看
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莫食已,日中午,日失未,下市申,舂日酉,牛羊入戌,黃昏亥,人定子
再來是《放馬灘秦簡》日書
平旦生女,日出生男,夙食女,莫食男,日中女,日過中男,日則女,日下則男,日未入女,日入男,昏女,夜莫男,夜未中女,夜中男,夜過中女,雞鳴男
明確寫出一日十二時制,要到《論衡》: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再來談談漢代之前的計時工具
刻漏,西漢已有浮箭漏,到東漢已經有兩段式浮箭漏,漢代刻漏都是一百刻度,日夜的刻度根據季節有所不同
《說文解字》: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
具體用法參考《漢舊儀》
立夏、立秋晝六十二刻,夏至晝六十五刻。夜漏不盡五刻,擊五鼓;夜漏不盡三刻,擊三鼓。
冬至晝四十一刻,後九日加一刻,至立春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

 

刻漏需要常常校準,刻一百刻度就是為了跟日晷進行效準,方法是取日正當中的刻度做歸零,中午是古代校時最重要的時間,所以刻漏要跟日晷一起使用,較為精準的都是皇室或官府才能擁有
                                                                                
至於民間如何知道現在時間?
官府會在治所設有桓,
《漢書》如淳曰:舊亭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餘,有大板貫柱四出,名曰桓表。縣所治夾兩邊各一桓。
晚上會擊鼓,鄉間就沒辨法,只能早上觀察太陽的位置或是用雞鳴等判斷

 


                                                                                
約午時之類的說法在漢代是不會出現,可以看上面對時間的寫法,大多利用太陽或生活作息的時間做名稱,要約是看太陽在那個位置猜測大約的時間,對古人來說要精確的約時間是很難並且不必要。需要較為精準定時的只有政府單位跟軍事單位,尤其郵遞系統,因為秦律跟漢律對於郵遞的時間是有嚴格規定,不合規定的處罰很重,所以軍事單位都有表和漏並且有人值班校時
六韜:明告戰日,漏刻有時。大將設營而陳,立表轅門,清道而待。
史記: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
                                                                                
參考資料
〈秦漢時分記時制綜論〉,收錄在《考古學報》2012第3期
http://goo.gl/xdQBwu 〈從秦簡紀日時稱再探當時人們生活概況〉
《懸泉漢簡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
〈漢代的計時器及相關問題〉,收錄在《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三期
http://ctext.org/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說文解字》、《六韜》
http://goo.gl/k9iJr6 《漢官六種》
http://goo.gl/CiOKYI 新漢籍全文-《史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秦漢史
    全站熱搜

    asdf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