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安城防的衰頹
圈起來是已挖掘的城門,六角形城門外有郭,東面三門外有闕,城牆周長25.7公里,東6公里、西4.9公里、南7.6公里、北7.2公里;城牆厚平均16米,城高可能超過10米,城外有城壕,城壕與牆一般相距30米,城壕寬40~45米,深約3米;四方各有三個門,每門有三道,每道門寬8米,扣掉地袱、排叉柱,每道寬6米,漢代車軌普通為1.5米,每道可容4車,一門可容12輛車,中門為馳道,上有城樓
史書上漢長安城遭遇過兩次嚴重破壞
(更始)二年二月,更始到長安,下詔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故王氏宗族得全。三輔悉平,更始都長安,居長樂宮。府藏完具,獨未央宮燒攻莽三日,死則案堵復故。更始至,歲餘政教不行。明年夏,赤眉樊崇等眾數十萬人入關,立劉盆子,稱尊號,攻更始,更始降之。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里,害更始。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六月,世祖即位,然後宗廟社稷復立,天下艾安。(漢書‧王莽傳)
比傕等還,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閒相啖食略盡。諸將爭權,遂殺稠,并其眾。汜與傕轉相疑,戰鬭長安中。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略官寺,盡收乘輿服御物置其家。(三國志‧李傕傳)
根據目前挖掘的5道門毀於赤眉燒長安之時,東漢有些門道就不再使用,任由燒落的夯土碎瓦丟著,霸城門南側、直城門中、南側、西安門西側就是廢棄不用,直城門北側、西安門中、東側有清理再使用,橫門雖然挖掘,但我找不到公開發布的資料,完整重建的只有宣平門,在舊有燒紅的夯土層上用新夯土築實新壁面,之後還有後趙重建的磚土牆痕跡,可能魏晉時期宣平門又被破壞,直到後趙動員大量民力重建長安時補築
發雍、洛、秦、并州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晉書‧石季龍載記)
東漢定都洛陽後,長期漠視三輔,將羌人徙置隴右、三輔,造成羌人多次入寇三輔,東漢政府最在意反而是園陵〝扶風都尉部在雍縣,以涼州近羌,數犯三輔,將兵衛護園陵,故俗稱雍營。〞(後漢書‧竇憲傳注引漢官儀),在東漢政府的放任之下,長安城防不復以往,上面考古也證實有不少門道沒有修復,任其荒廢,有些清理崩塌的城樓,使路面暢通,只有像宣平門具有從洛陽〝幸長安謁諸陵〞(後漢書‧祭祀志)的功用才全面重建,其他挖掘的除了謁陵相關的門道,大多清理一個門道供通行使用
長安除了外圍的城牆外,巨大的宮城防衛體系也是重要的一環,最重要自然屬未央宮,未央宮有較全面考古挖掘,據考古勘探未央宮宮牆周長8800米,東2150米、西2150米、南2250米、北2250米,牆厚約1.5米,開有四門,東、北兩門門外有闕樓,門道寬8米,大門以外還有掖門,東、西門道有不少紅燒土塊,東門道還有大量木炭灰,西門、北門出土鐵矛、鐵甲片、銅鏃,北門出土瓦當有「衛」字,可能為衛尉寺,〝師古曰:「漢舊儀云衞尉寺在宮內。胡廣云主宮闕之門內衞士,於周垣下為區廬。區廬者,若今之仗宿屋矣。」〞(漢書‧百官公卿表注)
四角有角樓,考古試探只有挖掘西南角樓,出土建築材料、生產工具、武器和車馬器,挖有水井與磚池,瓦當跟北門一樣有「衛」字,說明此處為守衛士兵生活屯戍所在
東、西門道的紅燒土塊顯示此兩門曾遭火燒,由於沒有公布門道的地層詳圖,無法判斷兩門的大火是何時,很可能是上面兩次大破壞的一次,之後東漢與曹魏帝都不在長安,未央宮雖有修繕,可是規模不能和西漢皇宮層級相比長安失去帝都的地位,很多原駐長安的駐兵改駐地,如衛尉所轄改至洛陽,長安除基本防兵外,已無多餘兵力,基本是個空架子
參考書籍
《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6
《漢長安城》,劉慶柱、李毓芳著,文物出版社,2003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編,科學出版社,2006
電子文獻
http://goo.gl/y2WhKE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