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華中的內容參考〈日汪政權的米糧統制與糧政機關的變遷〉,林美莉,《中研院近研所集刊》第37期(2002)
數據來源參考《1937-1945日本在中國淪陷區的經濟掠奪》,(日)淺田喬二著,袁愈佺選譯(1997)
朝鮮、臺灣運糧參考〈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李力庸,《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二期(2009)
                                                                                
當時朝、臺在尚未開戰的前幾年(1931~1937)
朝鮮每年平均出口米穀797萬石
臺灣每年平均出口米穀423萬石
讓日本的米價暴跌,逼的日本政府要兩地留存,別在傾銷日本,
所以日軍初期並不缺糧,但朝鮮1939年大旱和戰爭抽調的人力、物力,使之後兩殖民地的糧食生產驟降,日軍只好加強中國當地的徵糧體系
                                                                                
日軍進軍中國一開始用的方法是統制收購,由於日軍主食是稻米,所以華中一帶是占領區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地,但日軍沒有基層實力,初期主要頒發特許狀給日本大商社如三菱、三井,商社再透過,地方糧商收購糧食,日軍能控制的只有上層的商社,控制區則在鐵路跟河運周邊
                                                                                
汪政權的袁愈佺(汪政權工商部商業司長,後任實業部常務次長)在受審時的自述書,估計「日軍在蘇、浙、皖三省強制收買之米糧數字而言,八年以來至少共在三百萬噸以上,約合三千六百萬石之譜。其在兩湖產米區域搜括之米糧,雖無精確統計,但兩湖為我國產米最富之區,故日軍該區域內強奪米糧之數字當不下於蘇、浙、皖一帶。」
                                                                                
華中三省大米產量趨勢(1937-1941)


                                                                                
約占當時三省米產量的6~10%左右,三省收購平均一年400萬石以上
                                                                                
就收購量來看,不過是臺灣開戰前的供給量,就算把兩湖也算進,不過比朝鮮略多,日軍用的是日本物價但華中物價較高,等於用比市價至少一半以下的價格收購,為了補償商人,淮許滿足軍糧額度後,採買糧食在城市販售,糧戶為利自然囤貨,造成供應面的減少,糧價大漲則日軍收購的額度更難達成
                                                                                
周佛海(汪政權領導人之一身兼多項財政要職)在日記中寫到:「日方常以中國政治力量不強,不能取締囤積,故物價上漲,余常駁此說,謂第一出產減少,第二運輸不靈,第三交易不能自由,第四日方搜購物資,為物價上漲根本原因。」
                                                                                
日方小川愛次郎的報告也指出:「阻礙物資交流的最大原因,是出於軍方想以分外的低價購物這一錯誤的想法。諸如經理部的作法,為節省軍費之事只不過是日本方面的心中小算盤,沒有任何理由和根據向外部提出這個主張。」


                                                                                
汪以此要日軍交出部分的糧政權力,汪政權成立糧管會,跟日軍協商產糧區,蘇州、松江、無錫三區為日方軍用米收購區,蕪湖跟南京兩區則歸糧管會
日軍與汪政權糧食收購機關圖

undefined
                                                                                
此時不足的部分還能從南洋進口,但之後對美宣戰,日軍就把華中購糧全責丟給汪,1943年1月汪將糧管會改組為糧食部,但面對上海財界組成的商統會,雙方互相攻擊,周佛海日記中對此表示:「收買糧食問題,此事商統會與糧食部表面上彼此互相推諉,實則彼此均想自辦,事關民食,而雙方態度如此,致令收買業務停頓,實可痛也。」商統會透過日方向汪施壓,9/1商統會另組「米糧統制委員會」(米統會)接管糧政,雙方交接又耍手段,直到1944年3月糧食部爆發大規模弊案,4月裁撤,米統會才完全掌握糧政
                                                                                
商統會組織架構圖


                                                                                
華北則跟華中的任務不同,華北最重要的農產是棉,所以一直採合作社形態,戰爭破壞也比華中嚴重
                                                                                
日軍在中國掌控力度有限,部份淪陷區實質掌握在國府或中共手上
                                                                               
日本在對美宣戰後,「就地自活」成為重要目標,汪在此爭取更多的經濟自主權,但汪的架構比蔣更薄弱,畢竟他上有日本下有各商會,而日軍則要透過各糧商居中幫助收購,日軍另外也採取軍事強徵的手段,反效果更強烈
                                                                                
日本跟汪為了增強對地方的控制,在華中的核心統治區實施清鄉運動,由日軍摧毀反抗勢力、汪清理戶籍跟建立行政、保甲組織,加強思想控制,在核心統治區取得不錯的成果,但要擴大實施汪的行政力量就顯得捉襟見肘,這種日軍間接治理的模式,也讓雙方摩擦不斷,汪跟蔣面臨的問題相似,甚至派系鬥爭、腐敗無能更甚於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財政史 貨幣史 戰史
    全站熱搜

    asdf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