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照〈1945-1952年臺灣戰後初期惡性通貨膨脹之成因應與肆應:金融面之探討〉,游維真,《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7期(2005)
〈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吳聰敏 原文下載連結 http://goo.gl/xYZdNh
                                                                                
二戰後台灣惡性通膨主因為鉅額的財政赤字跟金融系統過度信用擴張,加上戰爭對農工生產的破壞,供給本就減少,政府增發貨幣補償財政赤字,人民對貨幣失去信心,爭相拋售,更加速貨幣的流通,政府為彌補又增發,形成惡性循環
                                                                                
先說明陳誠與國府遷台後對應這種惡性通膨所訂的政策
(1)物價管制與補貼、重要物資配給制
(2)外匯貿易價格及數量管制,多達三十多種的複式匯率制度
(3)整頓稅收,盡量縮小財政赤字
(4)幣制改革,用利率與黃金收縮市場貨幣供應
(5)全力恢復生產,甚至不惜違反上面四點政策
(6)善用美援
                                                                                
先強調最重要還是美援,其次是恢復生產,前四點只能收短期功效,目的是讓國府熬過沒有美援跟生產尚未恢復的時間,簡單講就是救急
財政上的手段包括
                                                                                
(1)發行「愛國公債」
效果很糟,因為是15年期還清,半年還本息一次,年息4釐(4%),國府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利率又低還輸給短期定存,很多是搭配其他手段,像黃金不夠用就配一點公債給你
「民國三十八年愛國公債」總共約回收1.59億餘銀元(在臺唯一用銀元計價的公債)
                                                                                
(2)徵收防衛捐
各稅目帶徵或附加防衛捐,從1949下半年到1950年底收到1.1億新臺幣
                                                                                
(3)增加煙酒公賣
                                                                                
(4)活化各種公有產業、土地、物資(包括部份美援)套現
                                                                                
(5)發行愛國獎券


                                                                                
貨幣上的手段包括
                                                                                
(1)外匯管制
實施結匯證制度:出口商輸出商品及其他外匯持有人向政府結售外匯時,除按官價匯率結匯外,按照結匯金額領取X成數的結匯證。進口商輸入商品及其他外匯需求者,向政府結購外匯需附繳結匯證。出口商結匯證可按市價或官價售予進口商或其他外匯需求者,外匯必需按其20%在臺銀結匯新臺幣,其餘可換取結匯證明書,證明書可自由轉讓或售予臺銀
                                                                                
由於政府有權決定進出口品項的匯率與數量,違反市場機制下有很多弊端,如錯誤的資源配置、貪汙或特權,但在當時嚴酷的經濟環境下不得不為
                                                                                
(2)改革幣制
新臺幣發行總額以2億元(折合4000萬美元)為最高限度,但在財政壓力下,很快就突破
1949年年底2.93億元
1950年年底5.84億元
1951年年底9.4億元
1952年年底13.36億元(這個參照兩文的數據不同,出處原始史料為張仁明,〈臺灣之貨幣供給與貨幣流量〉,《臺灣銀行季刊》20卷第1期文中的表跟吳文相同,可能要從原始史料理解限額發行的涵意
                                                                                
(3)黃金儲蓄政策
1949年5月20日推出,希望喚起民眾對新台幣的信心,只要存入新臺幣280元到臺銀10天就能將新臺幣換得黃金一市兩,隨著新臺幣開印,黃金越來越值錢,開始規定搭配「節約儲蓄券」,再改配「愛國公債」,隨著黃金存量耗盡,於1950年12月停辦,總計吸引新臺幣4.4億餘元。除此之外,在黃金美元黑市價格波動過大時,政府也會釋出抑制

(4)利率政策
1950年3月開辦優利存款,一個月定存月息7%,按複利年息為125%,高利吸引不少游資,但對臺銀負擔太大,6個月後月息降至3.5%,之後升降不一,至1952年底停止,月息2%,存款餘額為4.57億元
                                                                                
此政策是所有政策裡面對壓抑物價有最大成效,但也僅止於短期效果
                                                                                
美援包括軍事援助與經濟援助,不但帶來物資,也減輕造成財政莫大壓力的國防支出,更讓局勢穩定,讓民眾對國府重拾信心,不再瘋狂拋售新臺幣,配合之前國府全力支持的產能開出,惡性通膨終於獲得控制
                                                                                
國府遷台後的物價通膨指數

undefined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財政史 貨幣史
    全站熱搜

    asdf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